年终卷
「反思」和「记录」于我是一个坚持了很久的习惯,初中的时候写流水的日记,高中的时候自己整了个小本子,记录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思考,反省;上了大学,开始写博客,这些反思和反省由过去那种自问、自答、自录、自省的「私人事务」,转成了「说给关注我的人听的公开了的私人事务」,过去这几年,自己基本上每年都写总结,生活的,工作的,读书的,偶尔自己回看过去写的这些总结,倒也有一种自豪和傲娇。
时间是不骗人的,自己过去所记录的点滴,见证自己的变化,往褒义的说进步也好,往贬义的世俗和沉沦也好,总之,「变化」本身,于己,于人生,已经有其意义。
读书单
2014年就这么走到了最后一个月,今年的「年终卷」的第一篇,不谈情,不说爱,不装逼,不得瑟,我想先谈一谈读书。
上两次读书总结,一次是今年春季的《我在读什么:2014春季读书分享》,还有一次是《2013年我看过哪些值得推荐的好书?》,春季读书总结,从2013年的秋季截至2014年春季4月24日,我一共读了27本书。
而从五月到现在,刚刚数了数,一共读了18本书,七个月18本,月均约2本半,基本上是两个星期读一本,夏季读书密集,秋冬读书显著减少,回想了下这半年,倒也差不多是这个节奏。下面,依旧老模式,列书单,附短评。
五月
1.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
上周翻来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看了第一章,就被他的文字给吸引了,好久没看这种文学杂谈作品了。平平淡淡,自己仿佛也跟随着村上的脚步,跑过雅典、纽约、波士顿、夏威夷,慢跑,马拉松,百公里。平和的文字中传递一个中年男人的跑步哲学和感悟,跑者蓝调,也许是因为同为跑者,所以心有同感吧。
14年八月,十月,十一月,自己也在全国各地跑了三场马拉松,说村上君在跑者中的地位,也算得上是一个偶像了吧,村上自己也调侃说自己是写作的人中跑马拉松最厉害的,跑马拉松中写作最厉害呢。
2.冯唐诗百首 冯唐
在Kindle上下的电子书,好久没读诗了,这是第一次接触冯唐,这个流氓,真性情,好玩。
六月
3.万物生长 冯唐
约莫一个多月前北妹纸在朋友圈发了几段淫荡小诗,知道了@冯唐 这人,一看简历想这冯先生乃神人啊,这专业、职业、杂业都称得上大牛了,前天翻开这本《万物生长》,今天飞机上读完了,倒也哈哈不已,想着国内居然还能允许如此尺度的「三俗」作品出版,大学、医学院、宿舍、满满地留下青春的湿和硬啊。脑袋瓜子都不干净的人,倒也是有意思多了。
4.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冯唐
读了冯唐诗百首后被这男人的才气给吸引了,这是读的第三本他的书,快节奏的故事,充满性欲和冲动的青春期的单纯感情,那个70、80年代压抑之下少年的叛逆,少年变成男人呢、女孩变成女人,谁上了谁,谁又上了谁的床,读这书的时候,跟一个朋友谈到「冯唐这种才叫真正的段子手吧」,隐喻、淫欲、文字中透着一股才气和文人的騒劲,好的文学离不开谈性,诗人可能更是如此吧。
5.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
这是这段时间读的冯唐的第四本书,杂文集,开始熟悉他的文风,心中也开始熟悉和逐渐熟悉的里面的各种地名,北京,香港,深圳。走在北京街头,见到路牌,也不由会有「哟,这里就是那个地方」,上班路上的那个团结湖公园,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那假得不能再假的假山,三环,朝阳区,各种桥,各种街,一个个地名逐渐也开始有了故事。欲望,欲望,欲望,至欲之后也算至诚了吧。想,是不是也能跟喜欢的姑娘说,我要跟你滚床单,一夜滚很多次,是不是也能不要脸地拒绝说不好意思不想说实在没有跟你上床的兴致。文字之中,字里行间,是欲,是爱,是杂乱无章,是错落有致。看别人的书,别人用笔,写下了自己碎片式的感受。活着活着就老了,能留下一片文字,也是一种幸运呀。
6.三十六大 冯唐
最近Kinde一口气下了冯唐全部作品,这个周末又下两本,公交地铁读物,看一篇过了一站,看一篇又过了一站,有了前几篇的缓冲,倒不至于再有那么大的风格上的冲击,一封封写给古人、今人、熟人、文人的信,天马行空地扯蛋和杂谈,现代文明,古玉,四十岁的男人,有味道。
七月
7.物理学的未来 加来道雄
前几周京东读书折上折,买了加来道雄那一套量子物理、科学相关的书,两天上下班路上,先读完了《物理学的未来》,个人觉得这书更准确点应该叫《科学的未来》或者《人类的未来》,挺有意思的,加来道雄作为一个物理学家,BBC纪录片的主持人,接触了当前我们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尖端科技和理论,通过他这几十年的观察和经验,预测人类未来100年社会的计算机、AI、医学、能源、旅行、社会等等,从已有的科学基础触发,有些产品甚至已经有原型了。看这书的过程中充满了一种奇妙感,我们正在经历,也即将经历一场伟大的全面的变革。这书浅显易懂,推荐之。
8.不二 冯唐
依旧读冯唐,一本充满古韵的黄书。
9.i 问连岳 : Only Lovers Left Alive 连岳
大约一年前,还在在学校的一个多月,读完了《我是鸡汤》《我爱问连岳Ⅰ Ⅱ Ⅲ》系列书,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普通人的家庭、爱情、分离故事,自己也算是受了一场关于自由、爱情的教育,今年知道新出《i问连岳》这本书,特意买了纸本,倒是抱着支持的态度而买、而读,过去这一个星期,几个上下班的路上,几天回家躺在床上疲倦地入睡前的夜晚,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平淡,倒也说不上太深感受,生活工作忙了,也没太那么有心情看其他人生活中的纠缠了。
10.平行宇宙 : 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 加来道雄
「然而,它迫使我们对我们的宇宙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和几光年距离以外的原子有一种宇宙“纠缠”」by 加来道雄《平行宇宙》,这段话读得好浪漫的感觉,2013年初在一次从珠海回广州的路上,读完《上帝抛骰子吗?》一书,被量子物理这套理论给重塑了世界观,某种意义上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哲学理念。
11.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 论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 茅于轼
豆瓣上茅于轼这本书的评分达到了7.9分,用了三天上下班路上,很迅速地翻看完了,跳过了一些章节,此书内容简介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解析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加上标题的《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如此中国特色的标题,有点「畅销经济学书籍」的特色,对于我来说,有点心理上的不接受,可能也跟该书的写作风格有关,总让人怀疑这书学术上的可信度。总体的思想大概还是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的混杂。大学的几个学科还是挺有用的,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有助于自己理解这个世界,要说现在愈大,对社会问题倒越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态度了。
12.生物中心主义: 为什么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 罗伯特-兰扎&鲍勃-伯曼
这本书我没有评星,因为真的是没看懂,对作者表述的观点存在许多疑惑(是疑惑,而不是质疑:个人愈发觉得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若谈质疑可能只会是无知者自己愚蠢的笑话),本书不厚,两百页不到,一个生物学家和天文家,从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定义上的生物、意识的载体的角度,穿杂着自己的成长、求学、科研体会,从生物学上意识的实验、到物质因观察的行为而成为「真实」的量子物理意义。若再精简出一句话或者一个标签,这本书挺有「唯心主义」的味道,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高中时学习政治课讲唯物主义的场景。疑惑,疑惑,满满的疑惑。可能还真是一种遗憾,求学这么多年,初中高中接受过基础科学教育后,上了大学后,倒是真没有系统地接受其他的科学教育了。高中和大一的时候闲着没事把BBC那些科普纪录片基本都看完了、看《大众科学》,再到这两年读一些基础理论的书,觉得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或者科学思维,对自己的世界观或者看世界的角度,有很多启发。
13.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李银河
当再看到小说《绿毛水怪》,心中弥漫着一股沉重,无关任何人,无关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记忆,就是一种单纯的沉重。回想自己过去十多年阅读过的书籍,读过多次的寥寥可数,甚至凑不齐一个手掌的指数。而这读过多次的第三本书,也就是今天的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了。那个时代,一首情诗,一封情书,两百字到两千字,书桌上的两小时到路上的两天甚至两周,换作如今,爱、思念、恨,是400个字节到4000个字节,是via移动基站的200毫秒的网络延迟,是2秒内的推送。时间量度上的缩短,带来了距离很近的假象,一句「我爱你」和「我想你」承载的感情也是否真的会因此廉价和虚伪。也许死在自己创作巅峰,死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之前,于王小波,也是一种残酷的幸运吧。
九月
14.情种起源 海伦·费舍尔
对于这本书,我专门写了一篇读书总结《谈情说下爱:浪漫爱情的本质和化学》。
去街上问一个人「爱是理性还是感性?」,这个充满逻辑陷阱的问题,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感性」,海伦·费舍尔在《情种起源》一书中,却不这么认为,利用现代生物科学医学:核磁共振、脑部扫描、元素分析的方式,这个人类学博士,从化学和进化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爱?为什么爱?」这个伴随人类千万年的问题。
十月
15.乡土中国 费孝通
两天闲暇读完费老的社会学经典《乡土中国》,不厚,十余章文章,谈中国乡村经济、文化和文明。自小来深圳,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随父母经历了一场社会的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自己的家族(家里亲戚多多少少有10余户)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留存着乡村乡土的习俗。几千来独特的农业文明塑造的经济、氏族、婚恋习俗,依旧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乡土之中,是一种阿波罗式的以「秩序」为核心的文化,人情,血缘,从这种乡土文化的起源,也多多少少能看出。
16.字体故事 : 西文字体的美丽传奇 西蒙·加菲尔德
花了几个晚上,慢慢读完了这本《字体故事》,想起了之前在哪看过的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知识能让你看到一样"东西"背后的东西」,从古登堡到计算机,从那金属铅字到现在的我们开发会用到的 webfont,从手抄本到320DPI印刷的杂志,字体背后的设计师、历史让人倒也是开了下眼界,平常我们习以为常(乃至这种平常的存在也是有些字体的设计之初衷)的背后,居然这么精彩。
看完这本书之后的那周,碰巧极客公园有一个字体设计相关的讲座,蹦哒蹦哒去了,倒也是趁热打铁,学习了不少。
十一月
17.精子战争罗宾・贝克
这的确是一本让人读起来脸红的书,从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结合进化论、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解析人类繁殖背后的万千因缘。译作已经大量删节,很少儿不宜倒是真的,对不同人群(尤其是LSBT)的行为倒有了点新的认识。
18.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戴蒙德
算是一个「为什么人类社会是现在这样」的解析和回答吧。读这书的时候,心中一直在想,过去这一万多年人类从大陆走向岛屿,未来的千年或者万年,人类走出地球,会不会又是一部「枪炮,X和XX」的历史?看人类的扩散速度,尤其是在太平洋上的逐岛跳跃,倒又想起了凯文在《技术》一书中提到的那个以「生命」整体作为视角的传播模式。
后记
一个多星期前一个凌晨,与大学的一个好朋友从「龙的传人」的歌词中隐藏的汉族沙文主义聊起,说到自己今年读书遇到的一个「问题」。
我的读书习惯养成,与2013年初买的 Kindle 有很大的干系,陪我走了将近两年,那台 Kindle 屏幕已经被我蹂躏砸坏了两次,现在这个时候还在从深圳华强北回帝都的路上,刚换(第二次)屏完。
我算是一个挺能「说」的人,说一个人「很能说」,往好的想可以说这个人肚子里有点墨水或者有思想,而往不好的想则可以用一句「只打雷不下雨」来形容,我近来时常怀疑自己读书的目的,尤其是工作之后。
对于「读书」,虽说对于自己依旧保持「读书」的习惯,尤其是读那些尚且被认为是「好书」的行为,有种普通读书人那种骄傲,但是还是清楚地认识到,与看电视、看电影、看杂志、看八卦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都是「消费」而已。而生产,产出,才是正解。
于是乎,自己对于「读书」的行为,就陷入到一种「罪恶感」之中,因为回看下自己看的大多书,都属于那种「无用之书」,加上自己是个程序员,平时周末的时候或者晚上的时候下班回家,想到自己「看闲书」的这种行为,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关于这个,还有些其他问题想吐槽,但是实在是会得罪人,就先不详谈。
以前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常会有长辈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鼓励我们读书,当时就觉得「对哦,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嘛,因为书中有黄金屋嘛,书中有颜如玉嘛」,现在想想,如此功利性的格言,倒也的确是有些讽刺。
工作之后,钱,对于自己,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于物、理想,都有不同的看法,以前会傻傻地觉得「有钱就一定幸福吗」,「世界上有些东西有钱也买不到」,越大,越认识到,诸如此类的「有钱也XXX」的话,大多也就是给「穷人」聊以自慰自以为是用。
就好像小学生初中时觉得《青年文摘》和《读者》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杂志了,上了大学觉得《南都》《新周刊》之类的牛逼了,再步入这个市场和社会,就觉得到头来还是《美食》杂志靠谱。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自会不同。
读书也是,每年读书月、读书日附近,媒体也常常放出些名人们在读什么书,「比尔盖茨推荐的balblala」,「某总理推荐的balblalb」,「巴菲特blablalbal」,搞得好像读了这些人读过或者推荐的这些书,就能成为这些人一样。
穷人的思维,不仅仅是在经济问题上,更也是整个态度上,现在觉得自己就陷入到一种很low的境地,往上看,视界太过狭窄,往周边看,由于自己能力(分析、逻辑、抽象)的不足,对行业、职业都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一个人的素养提高的途径有千千种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读一行,抽象出来还就是「经验获得」,读书多,不一定解决现实能力就强,要不书呆子是怎么来的;走得远,也不一定就真有多见识,现在上微博搜下某些关键字,看下某些自拍神器在世界各地留影的大眼长腿,真有机会聊上几句,倒真不一定能聊得上几句。
2014,于己,是复杂的一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手捧几本书,透过这六百度近视在人来车往的街道之中四下张望,心里想着前行,可倒也是怕真迷路了。
2015,虚心向学,尝试向前辈朋友请教,愿能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