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在读什么: 2023 春节读书分享

2023-01-31

Loading...

距离我在 2017 年初的书单分享《年終卷 | 2016年我读了哪些书?》,已经过去6年。

2017 年结婚后,随着生活中心的转移,我的读书数量断崖式下降。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了下豆瓣 2008 年以来的记录,有记录已经读了 280 本书。算下遗漏的,这 15 年平均下来,每年也算能读个 20 本书。

当然,不同年份的读书量的差别也很大,多的年份如  2013、2009,一年分别读了 59 本和 36 本书,少的年份如过去的 2019 到 2022 这4年,每年只有区区 1 本。

我读书的偏好倾向「偏虚构类」,文学类书总量不多,多为经典名著,读书大头是社会、科技、政治、商业这些领域。我在过去读过的这些书,很大程度塑造了我如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过去这 4 年,我经历了辞职创业和回归职场,平心而论,虽然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只限于读书,也会从其他渠道诸如 Podcasts 和视频来获取新的资讯和信息。但是每年个位数的读书量,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我在「个人成长」的停滞。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刻意地放慢了自己的节奏,更加注重平衡工作、生活和成长,也思考了更多。

这个春节假期,趁着新冠结束放开,同老婆回了老婆的四川娘家,外地女婿回家过年,闲着的时间有点多,特意给 Kindle 下载了豆瓣2022年度读书榜单的几本推荐书籍,在老婆家里的这 8 天,重新开始阅读。也趁着这个机会,今天这篇文章,分享一下这个假期读的 6 本书。

书单

1.《双重冲击 : 大国博弈的未来与未来的世界经济》 / 李晓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假期第一天,读了一本经管类的书《双重冲击》,讲现在中美竞争背后的一些系统原因,作者本身是经济学出身,严肃的那种学者。介绍了不少美元体系和当今国际金融秩序规则,也从金融角度分析了一些历史大事件。

中美对抗是过去这几年的世界一个核心问题,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自己也算是亲历了这种大国博弈带来的冲击。

看完后一个感受,虽然作者全书观点讲得还是很克制,但是综合历史、当前实力对比、文化和政治影响力来说,给人一个感觉就是中国输定了。

2.《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 李怀印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假期读的第二本书《现代中国的形成》,偏理论角度,从地缘、财政、军事、政治认同角度。分析为啥中国居然能在过去这两百多年,经历内乱,分裂、入侵最终还能以「中国」这个普遍共同认知存在和发展。结合前段时间重温的《走向共和》,对大清倒又有了些新的印象。不同时期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析角度有趣。

3.《制造消费者 : 消费主义全球史》 / [法]安东尼·加卢佐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假期读的第三本书《制造消费者》,过去这两年出了不少诸如宣扬「非必要不消费」思潮的书。一开始我也以为又是一本反消费主义的畅销书,读毕才发现,原来是介绍欧美消费主义诞生和发展的书,视角从传统的法国农镇集市到工业时代的巴黎都市百货商场,再到印刷、广播电视媒体兴起后的美国。 交通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商品流通模式的变革,也促成了跨区品牌这个概念的诞生。消遣购物这种「习惯」从资产阶层的文化符号逐渐向工薪阶层下沉;公关和广告塑造消费意识形态,思潮从从众到追逐个性,穿插性和女权,书里描述19和20世纪初的欧美家庭条件和消费习惯,感觉就是和中国 80 年代的家庭差了 100 年。

4.《可能性的艺术 : 比较政治学30讲》 / 刘瑜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假期读的第四本书《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搜了下豆瓣记录,上次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已经是 13 年前的 2010 年,《可》这书是从音频节目转文字而来,读起来轻松。这十多年过来,这些老公知都消失殆尽了,要不是看到书单推荐,我都不知道刘瑜出新书。公开的观念水位,已化为一张轻薄白纸。

现在的我,已经很少在公共事务上发表评论,有时候看到一些话题,看到一些言论,乃至看到一些周围认识的人的言论,都会刻意回避。

5.《心中有数 : 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 刘雪峰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假期第五本书《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挺好玩的一本书,适合学生,也适合程序员和IT从业者消遣看。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用比较基础的数学公式函数、算法、编程理念来做解释。感觉以后教育家里小朋友可以用到这些例子。

6.《创造 : 用非传统方式做有价值的事》 / [美] 托尼·法德尔  / 中信出版集团

这个假期的报复性读书差不多收尾了,第六本书《创造》,这本书评分很高,虽然感觉这个分数背后,作者 iPod 之父和 Nest 创始人带来的光环效应加成有点多。一个硅谷成功人士碎片化分享成长、工作、创业、管理的经验和心得,中间穿插了一些业界八卦。有幸存者偏差,适当性借鉴其中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思维

导航